吗啡的适应症状及药理作用是什么?

  适应症状

  1.镇痛:有强大的镇痛作用,对一切疼痛均有效,对持续性钝痛比间断性锐痛及内脏绞痛效果强。短期用于其他镇痛药无效的急性剧痛,如手术、创伤、烧伤的剧烈疼痛;晚期癌症病人的三阶梯止痛。1次给药,镇痛作用持续4~8小时,故仅用于创伤、手术、烧伤、心肌梗塞等引起的剧痛。

  2.镇静:在镇痛的同时有明显镇静作用,有时产生欣快感,可改善疼痛病人的紧张情绪。

  3.抑制呼吸:可抑制呼吸中枢,降低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。

  4.镇咳:可抑制咳嗽中枢,产生镇咳作用。因有成瘾性,并不适用于临床。

  5.对平滑肌的作用:可使消化道平滑肌兴奋,致使便秘;并使胆道、输尿管、支气管平滑肌张力增加。

  6.心血管系统:可促进内源性组胺的释放而使外周血管扩张、血压下降;使脑血管扩张,颅压增高。

  7.镇吐:亦因有成瘾性而不适用于临床。

  8.心肌梗死:用于血压正常的心肌梗死患者,有镇静和减轻心脏负荷的作用,缓解恐惧情绪。

  9.心源性哮喘:暂时缓解肺水肿症状。

  10.麻醉和手术前给药:使病人安静并进入嗜睡状态。

  药理作用

  (1)通过模拟内源性抗痛物质脑啡肽的作用,激动中枢神经阿片受体而产生强大的镇痛作用。对一切疼痛均有效,对持续性钝痛效果强于间断性锐痛和内脏绞痛。[3]

  (2)在镇痛的同时有明显的镇静作用,改善疼痛病人的紧张情绪。

  (3)可抑制呼吸中枢,降低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,对呼吸中枢抑制程度为剂量依赖性,过大剂量可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。

  (4)可抑制咳嗽中枢,产生镇咳作用。

  (5)可兴奋平滑肌,使肠道平滑肌张力增加而导致便秘,可使胆道、输尿管、支气管平滑肌张力增加。

  (6)可促进内源性组织胺释放而导致外周血管扩张、血压下降,脑血管扩张、颅内压增高。

  (7)有镇吐、缩瞳等作用。 口服后自胃肠道吸收,单次给药镇痛作用时间可持续4~6小时。皮下及肌肉注射后吸收迅速,皮下注射30分钟后即可吸收60%,血浆蛋白结合率为26%~36%,吸收后可分布于肺、肝、脾、肾等组织,并可通过胎盘,仅少量通过血脑屏障,但已能产生镇痛作用。吗啡主要经肝脏代谢,60%~70%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,10%脱甲基为去甲基吗啡,20%为游离型。主要经肾脏排泄,少量经胆汁和乳汁排泄。普通片剂清除半衰期为1.7~3小时,缓释片和控释片其达峰效应的时间较长, 2~3小时,峰浓度较低,达稳态时血药浓度波动较小,清除半衰期为3.5~5小时。

  吗啡有什么危害?

  吗啡(Morphine)是从鸦片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生物碱,在鸦片中含量10%左右,为无色或白色结晶粉末状,具有镇痛、催眠、止咳、止泻等作用,吸食后会产生欣快感,比鸦片容易成瘾。长期使用会引起精神失常、谵妄和幻想,过量使用会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。历史上它曾被用做精神药品戒断鸦片,但由于其副作用过大,最终被定为毒品。

  1。连续使用可成瘾,需慎用。毒品的危害

  2。婴儿及哺乳妇女忌用,临产妇女禁用(因可经乳腺排出及分布至胎盘,可抑制新生儿及婴儿呼吸)。

  3。可引起眩晕、呕吐及便秘等不良反应。

  4。慢性阻塞性肺疾患、支气管哮喘、肺原性心脏病禁用;急性左心衰竭晚期并出现呼吸衰竭时忌用。

  5。颅内高压、颅脑损伤等病人禁用。

  6。肝功能减退者忌用。

  7。对呼吸抑制的程度与使用吗啡的剂量并行,过大剂量可致急性吗啡中毒病人出现昏睡、呼吸减慢、瞳孔缩小针尖样,进而可致呼吸麻痹而死。